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0-01-08 12:46 丨 文章来源:《社会工作》 2008年第2 丨 浏览次数:388 分享到:
广州市于 1992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 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较为突出的城市之一。截止2007 年底,广州市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 103 万多人,占总人口的 13.4%, 大约每 7 位广州人(户籍人口)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超出了国内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水平,是全国 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 关世平、黄劼,2008 ) 。 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它不仅关乎养老保障和社 会稳定,也影响到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体现了家庭成员的亲情照顾,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4- 2 一1" 家庭的增加,使得不少年轻人在工作和照顾老人中顾此失彼,疲千奔命;机构养老 解除了年轻人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却带来了经济压力和亲情的疏离;社区居家养老兼顾了亲情照顾和社会服务的优点,通过在社区和家庭的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老年人过上“正常化“生活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老 年人的生活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是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政策回顾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人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强调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巨大作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广州市在不断强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功能的同时,给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和巨大支持,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为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005 年初广州市以原东山区为试点,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5 月广州市政府颁布《关于推进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在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等 4 个区 17 条街道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其工作目标是用 3 - 5 年时间,建立健全以国家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为示范,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兴办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骨干,以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全市的以日托护理服务和上门护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网络;构筑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体制规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新格局。
2005 年 6 月,广州市政府召 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原东山区的经验。国家民政部和广东省民政厅确定原东山区为全国和广东省社区服务示范单位。
2006年初广州市民政局与市 劳动保障局、市卫生局 、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合力推进,并在市区全面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广州市民政局投入1100 万元,大力推行政府购买 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原来的 17 条街道扩展到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萝岗7等个区所有的 106 条街道,举办了表彰 IO 名社区居家养老“优秀服务员”的 活动 ,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李维杰,2 006 ) 。
为了大力发展和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给居家养老的老 人提供更有力的保障,2005 年 12 月 27 日, 广州市民政局在越秀区、荔湾区正式启动星光平安钟服务。星光平安钟 呼援服务救助系统是一个由救援中心与用户终端呼叫主 机连接、24 小时运作的服务体系 ,无论在哪里老人只需按动随身佩带的平安钟遥控器按钮,就能即时与呼援中心对 话,享受到信息化的养老服务(朱小勇,2004 ) 。目前星光平安钟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社区医疗服务、社区护理、社 区家政、义工照顾等服务。广州市政府为“三无“救济孤 老、与残疾子女同住的在册救济老人、低收人独居孤老、 优抚孤老、一级以上伤残军人、有特殊贡献的市级以上劳 动模范老人、百岁老人等七类老人免费安装平安钟,享受 免费的服务。2007 年星光平安钟服务巳覆盖了广州市各个社区,有 1900 多名老人享受到平安钟服务( 陈国,2008 ) 。
2007 年广州市政府在全市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努力提高广州市社区为老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为老服务的重要作用。广州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召开了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验交流会,加大了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截止 2007 年底,广州市共有 110 个街道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社区居家养 老服务,占全市街道的 85% , 有 4239 名老年人享受服务,其中政府购买服务的有 3898 人。越秀区实行IO 个 " 10 分钟为老服务圈",荔湾区成立“牵手互助服务站”,促进了为老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化。黄埔区大幅提高免费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保证了老人每天最少享有1 小时服务。
三年来广州市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工作推动、资金投入、服务监管等途径,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各区街立足区情、街情,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以越秀区东湖街、荔湾区金花街、天河区员村街、白云区松洲街为代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广州市社区居家养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全国城市学习的样板。广州市民政局李治臻局长在 2008 年广州市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2008 年广州市“要进一步加快推进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街道开展社区居家
二、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
截止 2007 年底,广州市共有老年福利机构 192 家,总床位 21938 张。全市老人院床位利用率达到九成 ,有的老人院排队等候人院已经排到 400 位,一些老年人要进老人
院还要等待一两年的时间。广州市103 万老人,只有 2 万多老人在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剩下的 100 万老人都是在家养老。推广社区居家养老,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既需要 照料又不愿离开家庭的要求,又有效地缓解了老年福利机 构不足的矛盾。此外,居家养老需要的服务员都是招募下 岗的 "4050" 人员,这也解决了他们的再就业问题,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目前,广州市推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展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导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依托街道现有服务机构和组织,组建服务队伍,对特殊并需要生活照料的在册救济老人、独居老人、特困家庭老 人、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老人、80 岁以上的老人等,依照特定评估程序提供数额不等的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 务费用主要有两项:服务机构上门照料特殊服务对象的费 用和开办日间照料老人等服务项目的补贴。 2005 年 11 月 广州市东山区制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规 定:凡 户籍和居住地均在该地区,低保户中60 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与残疾子女生活的老人以及孤寡老人等七类老年 人,每月可免费享受折合价值 300 元的服务时间,民政、社保代管退休人员 中月退休金 800 元以下,70岁以上的独居及生活自理困难的老人等三类老年人,每月可免费享受 折合价值 100 - 200 元的服务时间。同时,广州市政府大力倡导,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自愿、自费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二)提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生活照料、医疗等服务。对高龄和不能自理生活的老年人,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家务等全方位服务;对生活基本能自理的中高龄老人,运用日托中心、康复站等形式开展服务。对低龄、健康老人,特别是“空巢“家庭老人提供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家务料理等社区服务,并鼓励支持他们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三)为老年人家庭成员提供辅助性服务,积极协助和鼓励家庭成员承担对老年人的照料责任。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家庭成员进行护理等方 面的相关培训和指导,提供方便家庭照料使用的设施,帮助家庭成员满足老年人在家庭的照料需求,巩固和加强家庭养老功能,增强家庭养老责任。
四)有效利用、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养老服务作用。市、区级福利机构发挥示范作用,完善各项 服务功能;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为老服务窗口;区街两级福利机构、街道级“星光老年之家”为老年人开设日托、 上门照料、送餐、陪护等服务项目;社区级“星光老年之家“强化了文娱、保健等服务功能,并建立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义务工作者基地(广州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
200 5 ) 。
三、进一步加强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建议
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
(一)政府推动,初始动力行政化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暧人心的夕阳工程, 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既是 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的初始动力,同时也应贯穿于发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 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并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政投人机制。政府的推动引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
(二)社会参与,服务内容广泛化
第一,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人点,把社区 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第二,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与服务队伍。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 源站点,用 2 ~ 3 年时间,通过培训、考核等形式,培养一批热爱养老服务工作、有护理专业知识的骨干,并逐步建立持证上岗制度。结 合广州市再就业工作,重点吸纳社区下岗职工尤其是 40- 50 岁的下岗职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岗位上, 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建全义工制度,完善服务规范,重点为 独居、特困、低收入、“空巢“家庭的居家老人提供义务服 务;发扬邻里互助传统,营造关爱、帮助老年人的和谐环境;积极动员和组织社区低龄健康老人,特别是有专业特长的老人参与义务服务,发挥老有所为的作用。
第三,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 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 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 次。在发展机构养老上,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渠道,发挥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掀多渠道地投资兴办老人公 寓老人福利院。
(三)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
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强化赡养 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对那些遗弃甚至摧残老人的子女,应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刑律的, 要依法予以追究。
另一方面要为居家养老创造条件,提供政策援助。如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每年增加一定的休假,对爱老敬老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房屋建筑上设计提供适合”两代居”的住房,或两代相邻而居的住房,对与老人同住的家庭买房提供方便,并给予政策优惠等。
[参考文献]
[I]关世平,黄劼.广州开通呼援服务系统携带“平安钟“老人保平安[N].中国消费者报,2008- 9- 5.
[2] 广州市政府.广州市政府政策法规汇编[Z].广州:广州出版社,2005.
[3] 李维杰关 于 2005 年我市老龄工作情况和 2006 年工作任
务的报告[Z].
www.gdmz.gov.cn. 广州市民政局公众网. 2006 年 5
月 17 日.
[4] 朱小勇.广州 3 年 3 个亿服务老年人 [ N]. 广州日报,
2004-9-29.
[5] 陈国在 2008 年广州市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广州市
民政局公众网,2008- 1- 11.
[6] 李治臻继 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争当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排头兵[Z]. 广州市民政局公众网,2008- 1- 11.
[7] ]东山区:养老服务政府 ”埋单” ,十类老人免费享受 [N].
羊城晚报,2005-4 - 6.
[8] 广州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广州市东山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见效[Z].广州市民政局公众网,2005-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