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以“优解思维”做实做优新兴领域党建
新兴领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点,也是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江苏省泰兴市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结合,不断优化思路理念、巩固经验做法,着力将“最活跃地带”打造成“最坚强阵地”,持续为两新组织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重“有形”更重“有效”
探求扩面提质“最优解”
有形覆盖是基础,有效覆盖是根本。泰兴市注重常态化摸排、动态化组建、规范化提升,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新产业新业态。
聚力“挖潜量”。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条块结合”原则,组织乡镇街道、开发园区对辖区范围内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进行“地毯式”摸排,并借助市场监管、民政、税务等行业部门力量,加强数据比对校验,分类建立数据库,推动“两新”组织情况、党员情况、党建工作情况“大起底” 。
聚力“扩增量”。坚持实体型和功能型相结合,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及选派党建指导员“两建一派”方式,以及建立“双同步双促进”机制,推进党组织应建尽建、党员关系应转尽转。
聚力“提质量”。落实抓园促企机制,深化非公企业“四同八助”党组织创建,大力培植了“溯源党建”“新力党建”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党建示范点。探索实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关爱凝聚项目——“益‘新’成长计划”,构筑“五微”教育管理体系,挂牌成立泰州首家网络主播党群服务中心,分类培育了“兴骑先锋”“红途畅行”等行业党建品牌。
重“路径”更重“效应”
探求强链兴企“最优解”
产业链党建一头连着党组织,一头连着产业链,是党建工作的新发展、新延伸,也是经济领域党建的新课题。泰兴市积极探索产业链生态党建工作,以党建共同体缔造发展共同体,为强链补链延链注入强劲动能。
围绕解决“路径”问题,泰兴市推行“四强四提”工作模式,以强组织、强机制、强平台、强服务为抓手,通过成立“行动支部”、建立“三张清单”、打造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选派“产业服务团”等方式,加速构建全覆盖组织体系、全方位联动体系、全闭环创新体系、全要素保障体系,不断提优“党建生态、合作生态、人才生态、营商生态”。
围绕解决“效应”问题,泰兴市树立抓创新求突破、抓典型带全面的思路,突出“一链条一特色、一联盟一品牌”,培育打造了“鱼水情”“鲜食之都”等党建联盟品牌,举办“‘链’同心·‘联’同行”结对共建、“红链助企”智汇论坛等特色活动40余场,签订产学研、金融、法律服务等合作协议1130多个,推动工作有成色更有特色,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格局。
重“配备”更重“使用”
探求拓源赋能“最优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锻造一支凝聚力高、战斗力强的骨干队伍就是做好新兴领域党建的“利器”。泰兴市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五专五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素质、提高待遇、提振动力,既保证能力“精通”、更促进队伍“畅通”。
推动“有人力抓”。坚持从“源头”上发力,综合运用“飞地”兼职、内部选任、组织选派和市场化选聘等方式,扩容“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蓄水池”。实施“薪火传承”计划,引导一批新生代党员企业家担任党内职务。
推动“有能力抓”。按照“六有”标准,扎实推进泰州“两新”党建培训中心建设,打造“实务+实例+实境+实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批分层次进行轮训,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靶向赋能、系统赋能。选聘“红领导师”,与党务工作者“一对一”“一对二”结对,整体提升履职能力。
推动“有动力抓”。将特级、高级、中级“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纳入泰兴市“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统筹用好“红领津贴”、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