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市“十个坚持、十个杜绝” 积淀出美丽乡村新气象
发布时间:2019-12-25 03:51 丨 文章来源:海外网 丨 浏览次数:328 分享到:
河南省舞钢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北国江南,精致舞钢”为目标,持续打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场硬仗,着力打造“两山理论中原样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十个坚持、十个杜绝”工作法,指导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农村181个行政村中,已成功创建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94个,达标村36个,创建比例达71.8%,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坚持党建引领,杜绝堡垒先锋作用发挥不力
积极践行“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各支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在实践中探索出“六干工作法”即:理清思路明白干、干部担当带头干、废物利用勤俭干、发动群众齐心干、创新机制长效干、打造特色“玩”着干。八台镇彦张村通过建强党支部,用好“三会一课”、“4+2”工作法、主题党日和各类形式的村民议事活动,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领导群众自发主动地建设了远近闻名的月季村。先后获得了司法部授予的基层民主法制和谐示范村、省级文明示范村、乡村振兴生态试点村、舞钢市优秀基层党支部等荣誉,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精神风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对组织不力、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的组织和个人,随时处理和调整,保证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杜绝堡垒先锋作用发挥不力。
二、坚持规划先行,杜绝随意盲目建设
凡建设必先规划,凡动工必先设计。在工作中我们做到“三个结合”与“十个同步”,即: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同“生态环保”、“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人居环境改善与乡村规划同步、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与公共服务完善同步、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与特色产业发展同步、与特色文化挖掘同步、与特色风貌打造同步、与文明乡风建设同步、与长效机制建设同步、与基层社会治理同步,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始终保持稳步高效有序推进。目前,《舞钢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杨庄乡水田村、叶楼村等在完成涵盖村庄建设方方面面的村级规划的同时,正在按照规划有序建设。做到多规套合,规划先行,坚决杜绝因规划不到位导致随意盲目建设,造成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坚持群众主体,杜绝干部干、群众看
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等措施,充分调动基层百姓参与人居环境改善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呈现出“党员带头群众赞,百姓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八台镇马庄村,通过组织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召开户主大会,集中宣传、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引导群众转变旧思想;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清理陈年垃圾、归整“十乱三堆”,小范围打造示范点等行动,激发群众付诸真行动;通过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提升群众参与主动性,从根本上杜绝干部干、群众看的不良现象。
四、坚持整村推进,杜绝只顾面子、不顾里子
坚持在工作范围和标准上做到整村推进。对所有的自然村、组的大街小巷、坑塘沟渠、“十乱三推”、垃圾污水、村里村外、地上地下进行全面整治。尤其针对“四边顽疾”,对症下药,全面彻底清除,促使环境卫生“大起底”“大改善”“大提升”。枣林镇张卜庄村,在全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共拆除违章建筑15处,清除路边杂草,秸秆及生活垃圾30余吨,建筑垃圾20余吨,村内大路小道都达到了畅通、干净、整洁的标准,整治臭水坑塘,打造景观沟池,拆除残垣断壁,平整偏僻闲置土地,全面实施“一宅变四园(花园、果园、游园、菜园)”,杜绝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给群众一个随时随处可见的清洁,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河南省省级生态村等荣誉。
五、坚持因村制宜,杜绝千村一面、生搬硬套
把全市农村181个行政村按实际情况和创建标准分为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一般村。根据不同村庄的位置地形、村庄布局、公共空间、经济水平、人口数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既要达到创建标准,又要因村制宜、打造特色,杜绝千村一面、生搬硬套。杨庄乡臧坪村,依托周边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生活居住、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型新农村。村内有老曼谷酒店、集装箱住宿、农家乐饭店、亲子游乐场等多家旅游服务经营主体,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豆腐脑、沫糊等地道的农家饭菜,同时,该村还成功申报并正在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该村将建设成为全国轧琴艺术主体文化名村、中原地区乡村旅游知名标杆、河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样板村,整村人居环境将会有极大提升。
六、坚持乡村风貌,杜绝大拆大建、不留乡愁
坚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村庄面貌提升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创新发展。尹集镇谢古洞村,以建设当代田园乡村为目标,尊重乡村传统空间肌理,风土人情,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以渐进改善、有机更新、多元参与的方式和“轻介入、微改善”的本土设计理念进行乡村风貌提升,杜绝了大拆大建,不留乡愁。
七、坚持变废为宝,杜绝垒盆景、造洋景
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严禁各村脱离实际建大公园、大广场、大牌坊等形象工程,广泛开展废旧利用造景工作,利用旧建筑材料,旧生产农工具和旧生活用品(磨盘、石磙、牛槽、废旧轮胎、旧砖瓦、旧预制板、矿泉水瓶等)进行改造。尹集镇康庄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动村民自己动手,将村庄内的河滩石头、废砖、旧瓦、旧轮胎、老水缸等具有乡土气息的物品加以利用,砌石头道牙、铺石板路、做石头文化墙、造石头景观灯,节约了成本,留住了乡愁,实现物尽其用,用小创意改写乡村面貌。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不惜成本地打造一些与本地风土人情格格不入、离奇古怪的盆景、洋景。
八、坚持植绿造绿,杜绝伐树毁绿、过度硬化
重点突出村内道路果木林、村内空闲地休憩林、沟河渠塘景观林、村庄周围护村林、联村道路乔木林、农田防护林和庭院花木林“七林“建设。尚店镇王庄村依托河南丰瑞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已经建成生态果园示范基地1000亩,园林绿化育苗基地600亩,园区内种植各种果树、风景树30余万株,春天有花、夏秋有果,风景怡人。造绿同时,杜绝毁绿,杜绝伐树毁林和过度硬化,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为乡村群众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为发展乡村绿色旅游提供新平台。
九、坚持文化留魂,杜绝只“塑形”、不“铸魂”
在为乡村塑形的过程中,逐步挖掘出了龙文化、舜孝文化、农耕文化、忠孝文化、乡贤文化等。庙街乡庙街村,孝德传统由来已久。该村围绕“舜耕”文化、孝善文化做文章。建成了孝悌园和孝德文化馆,以“弘扬正能量、传承孝文化”为主题,通过舜历史传说、忠孝文化历史典故展示等对村民进行孝道文化教育,涌现出许多善待父母的典型。
同时加强宣扬党的先进理论与指导思想,创新文化宣传模式,组织文化下乡、百姓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整治婚丧陋俗,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让乡村既“塑形”又“铸魂”。
十、坚持合力推进,杜绝各自为战
在规划引领的基础上,对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部门、水利、交通、财政、文旅、文化等部门,合理分工,整合项目,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定时召开联席会议和协调会议,保证各方工作同步推进,有机衔接。在全市三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带建设中,与交通部门“四好农村路”建设紧密结合,目前已规划完成乡村振兴示范带道路25条、约60公里,预计明年4月份完工。道路两侧路域整治、生态优化和景观打造工作与交通部门、文旅部门、林业部门和水利部门通力合作,着力建设“绿不断线、果不断链、移村换景、村村见景”的精品示范带。杜绝各部门各自为战,最大限度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强大合力。